ArchLinux安装配置笔记 (Updated)

一篇详尽的Arch Linux安装指南以及安装过程的踩坑记录。

loading... read

前言

自从 3 月份从 Arch 换到 Fedora 系统之后,刚开始感觉还不错,因为大部分东西都已经帮你搞定了,自己只要会用就可以了,但是用的久了,感觉 Fedora 的软件包管理器真心不如 Arch 的 pacman 好用,有些中文软件在仓库中根本找不到,自己配置起来很麻烦,但是如果用 Arch 的话,构建起来就很简单了,所以最终还是决定重新拥抱 Arch。
刚一开始我还准备按照我之前总结的安装记录进行安装,毕竟当时记录的还是很详细的,但是没想到刚进入 Live 系统就碰到了一个难题:wifi-menu命令不存在! ! EXCUSE ME?? 我明明验证过镜像完整性的,没问题啊,这是怎么回事?还好,机智的我知道这里面有问题,查阅了一点资料之后就发现(这里不得不吹一波 Arch 的用户社区,真心给力,盲猜是最活跃的 Linux 发行版社区)原来是官方弃用了,改用iwd+systemd-networkd来管理网络了,莫得办法,那就换吧,查了查 iwd 的基本命令使用,发现还挺简单的,一次配置,永久使用,比 wifi-menu用起来要流畅许多!


archlinux 的 iso 镜像文件自 2020.06.01 开始改了很多东西,大概就这几个方面:

  1. archiso 默认的 shell 是 zsh,不再是 bash 了。
  2. archlinux 摒弃了之前的wifi-menu,改为使用 iwd 来管理网络。
  3. 对于镜像源的管理,采用 reflector 进行管理,终于不用去手动更改镜像源的位置了,使用 reflector 一条命令就搞定了。

必需条件

  1. 一台可以使用的电脑
  2. 一个 4G 以上内存的 USB 存储器
  3. 一个可以查看本文的电子设备:)

制作 USB 启动盘

  1. 首先在这里找一个延迟低的官方镜像站下载 ArchLinux 的 iso 镜像,我下载的是最新版本,参数如下:
  1. 在镜像站下载 PGP 签名,然后使用gpg验证签名确保镜像完整性以及安全性,命令如下: gpg --keyserver-options auto-key-retrieve --verify archlinux-version-x86_64.iso. sig

  2. 然后使用磁盘烧录工具将镜像写入你的 USB 存储器。 Linux 系统建议使用dd这个神器。 Windows 系统的话,建议使用开源软件rufus,最好不要使用那个 UltralISO,很容易出问题。

开始安装

验证启动模式

进入 Live 环境然后验证你的机器的启动模式是 UEFI 还是 BIOS 模式,以下方式二选一:

# 有输出说明是UEFI模式
ls /sys/firmware/efi/efivars

# 输出64/32说明是对应的UEFI模式,否则是BIOS模式
cat /sys/firmware/efi/fw_platform_size

连接网络

前面已经说过了,Archiso 的默认的无线网络管理改为iwd了,所以这里就讲一下如何使用 iwd 连接 wifi,如果想深入了解一下iwd,可以参考我写的另一篇文章

iwd的使用教程

  1. 在终端中输入iwctl进入 iwd 提示符:
[root@archiso~] iwctl
[iwd#]
  1. [iwd#]中输入device list查询机器的网卡设备。
  2. 使用以下命令查询附近可用的 wifi 网络:
[iwd#] station <devicename> scan
[iwd#] station <devicename> get-networks # 显示扫描的结果
  1. 在提示符中输入station <devicename> connect <wifi-ssid>连接 wifi 网络,如果 wifi 加密,会提示你输入密码

更新系统时间

使用timedatectl命令来确保时间是同步的:

timedatectl set-ntp true
timedatectl status # 确保设置成功

磁盘分区

首先使用lsblk或者其他磁盘工具(例如fdisk)查看磁盘设备:

lsblk
// or
fdisk -l

然后使用fdisk或者cfdisk创建磁盘分区,这里有一点要注意的是,在创建分区的时候, 必需要确保有一个 root 分区/ ,此外,对于 UEFI 模式的设备还需要一个额外的 EFI 系统分区,我的分区方式如下:

挂载点分区类型大小
/mnt/bootEFI system partition1G
/mntLinux x86-64 root32G
swapLinux swap16G
/homeLinux homeRemainder of the device

无论是fdisk还是cfdisk,用起来都很简单,所以这里不再具体介绍了,想要具体了解的可以查阅fdisk 官方文档cfdisk 官方文档。对于新人小白,个人推荐cfdisk,有一个伪图形界面,很容易上手。

格式化分区

按照上面的步骤建立好分区之后,我们需要将每个分区用对应的文件系统进行格式化。

我的分区名称对应的挂载点

挂载点分区名称
/mnt/boot/dev/sda1
/mnt/dev/sda2
swap/dev/sda3
/home/dev/sda4

对于 root 分区、home 分区等直接使用ext4文件系统进行初始化:

mkfs.ext4 /dev/sda2
mkfs.ext4 /dev/sda4

如果你的机器是 UEFI 启动模式,使用以下命令初始化 EFI 系统分区:

mkfs.fat -F32 /dev/sda1

对于交换分区,不能使用上述命令进行格式化,而需要使用mkswap将其初始化:

mkswap /dev/sda3

挂载分区

首先挂载root分区:

mount /dev/sda2 /mnt

对于其他分区(swap 分区除外,不需要),需要自己手动创建挂载点:

mount --mkdir /dev/sda1 /mnt/boot
mount --mkdir /dev/sda4 /mnt/home

挂载交换分区:

swapon /dev/sda3

选择镜像源

文件/etc/sudo pacman.d/mirrorlist定义了软件包会从哪个镜像源下载。在 Live 启动的系统上,所有的镜像都被启用。 在列表中越前的镜像在下载软件包时有越高的优先权。你可以相应的修改文件/etc/sudo pacman.d/mirrorlist,并将地理位置最近的镜像源挪到文件的头部来保证下载速度。而且这个文件接下来还会被 pacstrap 拷贝到新系统里,在这里设置好之后就可以一劳永逸了。

手动修改文件或者可以使用 reflector,执行下面的命令会自动修改mirrorlist:

reflector -c cn -p https --ipv4 -l 5 --save /etc/sudo pacman.d/mirrorlist

[!NOTE]
感觉这一步其实现在可以省略了,因为现在在 live 环境中使用reflector进行镜像的管理,貌似你一连接网络,live 系统会自动执行 reflector 命令来帮你选择镜像源,默认的是根据下载速率进行排序,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确认一下(连接网络之前备份一下/etc/sudo pacman.d/mirrorlist文件,然后连接网络之后,使用diff对比前后两个文件的差异)。

安装必需软件包

使用 archiso 内置的脚本pacstrap安装一些基本的软件包、内核及常规的硬件固件:

pacstrap /mnt base linux linux-firmware base-devel

这里要注意的是,上面的命令并不包括所有的基本程序,如网络管理程序、文本编辑器等,如果你想安装这些程序,可以将名字添加到pacstrap后,并用空格隔开。你也可以在 Chroot 进新系统后使用pacman手动安装软件包或组。

配置系统

生成 fstab 文件

用以下命令生成fstab文件,其中-U选项用来设置 UUID:

genfstab -U /mnt >> /mnt/etc/fstab

然后使用cat /mnt/etc/fstab命令检查以下文件是否正确(每个分区占一行,查看是否包含所有分区)

进入到安装的系统

arch-chroot /mnt

安装文本编辑器

现在的新系统连默认的文本编辑器nano都没有了,所以需要自己手动安装一个,不然后面的一些配置无法实现,所以我选择最强的vim

pacman -S vim

时区

使用下面的命令设置时区:

ln -sf /usr/share/zoneinfo/Region/City /etc/localtime

然后使用hwclock生成/etc/adjtime文件:

hwclock --systohc

本地化设置

本地化的程序与库若要本地化文本,都依赖Locale,后者明确规定地域、货币、时区日期的格式、字符排列方式和其他本地化标准等等。在下面两个文件设置:locale.genlocale.conf

  1. 首先编辑/etc/locale.gen文件,然后将需要的地区的注释移除,建议将en_US UTF-8zh_CN UTF-8都取消注释。
  2. 执行locale-gen命令生成 locale。
  3. 创建locale.conf文件并编辑LANG这一变量(将系统 locale 设置为en_US.UTF-8,系统的Log就会用英文显示,这样更容易问题的判断和处理。):
LANG=en_US.UTF-8

这里最好不要设置为中文 locale,会导致 TTY 乱码

网络设置

  1. 创建/etc/hostname文件设置主机名
  2. 配置/etc/hosts文件,将以下内容添加进去:
127.0.0.1 localhost
::1 localhost
127.0.1.1 myhostname.localdomain myhostname

note: 如果系统有一个永久的 IP 地址,请使用这个永久的 IP 地址而不是 127.0.1.1。

设置 root 密码

使用passwd命令设置 root 密码即可。

这里不得不说一句,使用 arch 是真的让人舒服的一批,不会出现一些令人无语的问题,我还记得第一次使用 linux 的时候,用的是 fedora,当时想要使用su 进入 root,但是发现需要密码,但是我不记得安装的时候设置过 root 密码啊,后来查阅了一些资料才发现,fedora 并没有设置 root 密码,需要自己手动设置(使用sudo passwd root)。

安装及配置引导程序

[!IMPORTANT]
安装引导程序之后才能进入系统

微码更新

安装GRUB之前建议安装对应CPU的ucode,例如我的是amd的CPU,所以安装的是:

pacman -S amd-ucode
# 如果是Intel的CPU
pacman -S intel-ucode

这样在下面生成GRUB的配置文件的时候,会包含进去这部分。

GRUB 引导程序

我用的引导程序是GRUB,首先安装必要的软件包:

pacman -S grub efibootmgr

这里详细介绍一下 UEFI 系统如何安装配置 GRUB:

  1. 首先使用以下命令安装到系统:
grub-install --target=x86_64-efi --efi-directory=/boot --bootloader-id=ArchLinux

note: 因为我的 EFI 分区在/boot目录下,所以上述命令的--efi-directory参数就设置为/boot

  1. 使用grub-mkconfig 生成 grub 配置文件:
grub-mkconfig -o /boot/grub/grub.cfg

安装 wifi 网络管理工具

推荐使用iwd,命令简单方便又强大:

pacman -S iwd

重启

  1. 输入exit或按Ctrl+d退出chroot环境
  2. umount -R /mnt手动卸载被挂载的分区
  3. 执行reboot重启系统

再配置新系统

因为还没有设置普通用户,所以重启后需要使用 root 来进入新系统

添加普通用户

  1. 使用以下命令添加一个用户
useradd -m -G "附加组" -s "登陆shell" "用户名"

其中:

  1. 赋予用户 root 权限

配置网络

如果你没有安装 wifi 网络管理工具,或者你安装的工具需要 gui 支持,那么恭喜你,你的系统还是无法联网,恭喜你可以重新体验一次完整的 archlinux 安装流程:),则需要重新USB进入安装系统,arch-chroot新系统然后安装一个 Wi-Fi 网络管理工具。

如果你按照我上面写的安装了 wifi 工具iwd,那么你还需要做一些额外的工作才能正常使用它:

  1. 启动 iwd 服务,为了以后的使用,建议直接设置为开机自启动,详细方法可以参考systemd
systemctl start iwd.service # 启动服务
systemctl enable iwd.service # 开机自启动服务
  1. 因为 iwd 默认使用的是系统的DHCP和DNS服务器,所以你还需要启动systemd-networkd.servicesystemd-resolved.service才行,因为新系统默认不会自启动这两个服务,需要你手动开启。当然,你也可以使用iwd内置的DHCP服务器,开启方法可以参考我之前写的一篇文章

到这里你才能正常使用iwd这个工具,具体使用方法可以参考前文网络设置部分

安装显示服务器

因为个人比较喜欢 i3,所以我安装的是 xorg,你也可以选择新的显示协议wayland
使用下面的命令安装开源的 xorg

# 安装所有xorg相关包
sudo pacman -S xorg

# 以下命令可以只安装必要的xorg包,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包的安装,
sudo pacman -S xorg-server
# 但是有些可能其他功能需要的包会缺失,导致功能不完善
# 所以如果你不太理解这其中的关系,建议除了xorg-server之外,也安装xorg-apps包组
sudo pacman -S xorg-server xorg-apps

安装显卡驱动

我的机器使用的是ASUS的AMD显卡6700XT-TUF

对于 AMD 显卡,安装开源的amdgpu驱动:

sudo pacman -S xf86-video-amdgpu

p.s. AMD的显卡驱动有点问题,会导致系统不稳定黑屏/卡死/卡顿等问题,所以可能需要一些额外的配置,这部分我会单独写出来

对于 NVIDIA 显卡,安装开源驱动nouveau即可:

sudo pacman -S mesa xf86-video-nouveau

安装桌面环境

前面说了,我比较喜欢 i3,所以我通常不会安装类似gnome,kde这种集成的桌面环境。

安装窗口管理器

安装 i3-wm 包组:

sudo pacman -S i3-wm
# 推荐安装i3lock,可以很方便的集成锁屏功能
sudo pacman -S i3lock

TODO:配置

安装显示管理器

[!WARNING]

如果使用wayland协议的管理器,推荐安装sddm

由于只安装了一个窗口管理器i3,并不包含显示管理器(DM),所以还需要自己选择一个 DM 进行安装,我选择的是lightdm

  1. 安装lightdm和greeter:
sudo pacman -S lightdm
# 安装默认的greeter
sudo pacman -S lightdm-gtk-greeter
  1. 设置为开机自启动:
systemctl enable lightdm.service

[!TIP]
如果你安装的不是lightdm-gtk-greeter,还需要额外的配置,编辑/etc/lightdm/lightdm.conf设置默认的 greeter:

[Seat:*]
...
greeter-session=<lightdm-greeter-name>
...

个性化系统

[!TIP]
如果你使用的是i3,第一次登录进入gui之后,会提示你初始化一个配置,选择mod键(一路回车mod是win键)。打开命令行的默认快捷键是$mod + return

快捷键/自启动的配置都是基于i3的配置。

安装AUR助手

因为有一些软件包并没有收录进官方的仓库里,所以为了安装方便,最好安装一个AUR助手,推荐paru,rust语言写的,用起来很方便,性能也很好。

#首先安装一些构建软件必需的包
sudo pacman -S --needed base-devel
git clone https://aur.archlinux.org/paru.git
cd paru
makepkg -si

之后,就可以使用paru来安装一些非官方的包了,命令行参数和官方的pacman基本一致。

安装中文输入法

archlinux 中文输入法框架有fcitx/ibus/fcitx5,其中fcitx5貌似是刚刚出现的,之前没见过,所以我就试了试,安装配置起来还挺简单的:

  1. 安装fcitx5软件包
  2. 创建~/.pam_environment并配置环境变量:
GTK_IM_MODULE DEFAULT=fcitx
QT_IM_MODULE DEFAULT=fcitx
XMODIFIERS DEFAULT=@im=fcitx
SDL_IM_MODULE=fcitx
GLFW_IM_MODULE=ibus

安装中文输入法引擎fcitx5-rime

sudo pacman -S fcitx5-rime

安装雾凇拼音词库(optional),该词库并没有在官方仓库,需要在AUR仓库安装:

paru -S rime-ice-git

安装浏览器

sudo pacman -S firefox

note: 安装Firefox浏览器的时候会让你选择一种字体以及jack音频连接套件,我选择的是ttf-dejavupipewire-jack(选这个是因为我的音频配置是基于pipewire的)。

安装Terminal

i3默认的是xterm,功能简单,外观一般,推荐alacritty或者kitty,还有一个wezterm,和alacirtty一样都是rust的,性能方面没的说,配置用的lua,不过我用习惯了alacritty懒得换了。

sudo pacman -S alacritty

安装字体

# 英文字体
sudo pacman -S ttf-dejavu ttf-ibm-plex ttf-roboto ttf-fira-code ttf-fira-sans
# 中文字体
sudo pacman -S noto-fonts-cjk
# 表情符号
sudo pacman -S noto-fonts-emoji ttf-joypixels

编程字体推荐:
手动安装,在这个网站里选择自己喜欢的nerdfonts下载下来,放入~/.local/share/fonts/目录下,个人比较喜欢FiraCodeHackJetbrains系列。

Vercel新开源的字体也很不错,推荐使用,在这里下载。

安装 zsh

安装一个好看而且功能强大的 shell 很有必要,比如说 zsh。配置 zsh 的话,我推荐使用oh my zsh这个框架个性化 zsh,配置 zsh 起来简单方便。

  1. 安装 zsh
  2. 使用 curl 安装 ohmyzsh,这个脚本还可以帮你自动更改默认的 shell
sh -c "$(curl -fsSL https://raw.githubusercontent.com/ohmyzsh/ohmyzsh/master/tools/install.sh)"

p.s. 手动更换默认 shell 的方法:sudo chsh -s /usr/bin/zsh <username>

自定义配置 zsh,推荐使用Oh My Zsh框架,简单易上手,具体可以参考 ohmyzsh 的官方 wiki

安装文件管理器

我个人比较喜欢thunar(XFCE的内置文件管理器,很轻便,功能也很强大,支持分屏,F3是分屏快捷键)。

sudo pacman -S thunar

配置相关特性

thunar还有两个推荐安装的feature插件thunar-archive-pluginthunar-volman,分别用来处理压缩包和硬盘分区。

sudo pacman -S thunar-archive-plugin thunar-volman

安装压缩插件还需要一些压缩/解压缩工具:

sudo pacman -S zip p7zip unzip

推荐安装一个图形化压缩工具,用来文件管理器的右键菜单,推荐xarchiver,gnome的file-roller,二选一即可:

sudo pacman -S xarchiver file-roller

自动检测及挂载设备功能:

sudo pacman -S gvfs

缩略图功能:

sudo pacman -S tumbler

程序启动器 rofi

相比于i3默认的dmenu,更美观的程序启动器,高度自定义

sudo pacman -S rofi

修改i3配置文件,添加快捷键:

bindsym $mod+d exec rofi -show drun

状态栏 polybar

窗口状态栏,比i3内置的功能更强大,自定义化程度超高。

sudo pacman -S polybar

加入 i3 自启动

exec_always --no-startup-id polybar barname

复制示例模板:

sudo cp /etc/polybar/config.ini ~/.config/polybar/config.ini

然后基于模板自定义,具体可以参考官方 wiki 页面。

安装截图工具

推荐flameshot,操作简单且功能强大。

sudo pacman -S flameshot

配置快捷键:

bindsym $mod+Shift+x exec flameshot gui

默认显示系统托盘图标(与polybar无痛衔接)

配置音频

使用pipewire框架,安装相关包:

sudo pacman -S pipewire pipewire-audio pipewire-pulse pipewire-alsa pipewire-jack

其中蓝牙相关的功能在pipewire-audio中。

会话管理器和GUI工具:

sudo pacman -S wireplumer helvum

pulse音频管理器:

sudo pacman -S pavucontrol

系统主题

WhiteSur系列主题,包含鼠标/图标/GTK主题。

可以在GitHub下载/freedesktop.org下载

手动下载并放入对应路径下:

主题路径
鼠标~/.icons
GTK~/.themes
图标~/.icons

Sooner or later, everything ends.